行業新聞
醉美陶都“宜”居處,全域旅游“興”實踐
發布時間:2021-03-13點擊次數:1026 打印 字號:TT
2021年春節期間,江蘇宜興的旅游市場呈現出了嶄新的氣象。近年來,宜興充分發揮自然稟賦優勢,整合轄區內豐富旅游資源、人文資源等,打造“城市即生活,生活即旅游”新空間。歷時四年創建,宜興成功躋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行列。日前,在山東威海舉行的“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,推進全域旅游、大眾旅游發展”培訓班上,宜興捧回了“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”榮譽。
需求導向創新體制機制。宜興成立了黨政主要負責人為“雙組長”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,建立市旅游發展管理委員會、聯席會議制度及安全生產文化旅游專委會。設立副處級建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管理辦公室、副科級建制的旅游監察大隊、事業單位旅游信息中心。
新組建省內規模領先的城建文旅集團。組建涵蓋全市涉旅企業的“1+8”旅游協會組織機構,不斷提升專業監管、行業自律水平。通過體制機制的集成創新,困擾宜興旅游發展多年的格局“低小散”、力量“不聚合”等問題,正在得到根本性的解決。
敢為人先加速政策突破。宜興出臺23項集成政策,建立重大旅游項目主要領導帶頭招引、掛鉤服務及全程代辦等制度。在雅達陽羨溪山和窯湖小鎮兩個重大旅游項目推進過程中,建立了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,市、鎮、部門領導掛鉤聯系的項目服務機制,每個月項目現場開協調會,破解制約項目推進的難點和堵點,落實各類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。最近3年來,宜興引進億元以上旅游重大項目22只、總投資662億元。
一鎮一特豐富旅游業態。宜興開展“兩區同創”,陽羨生態旅游度假區于2018年成功創建成國家級旅游度假區。立足陶、竹、洞、茶、禪、紫砂、名人等多元文化,推動各鎮、街道發展城鄉融合、各具特色、和而不同的旅游業態。鎮級各有旅游主題和特色節慶,宜興獲評“長三角最具魅力旅游特色小鎮群”,形成了產業融合、一鎮一特、一村一品的全域旅游新格局。
分級布局確保服務質效。創新旅游公共服務,建設市鎮村三級全域旅游服務網絡。市級層面的市全域服務中心,整合了市假日旅游指揮調度中心、市旅游咨詢中心等平臺功能,為游客免費提供景區活動、交通導乘等各類旅游咨詢服務,承接散客、團隊旅游地接服務,同時提供精品旅游路線、導游服務及私人定制旅游方案等服務,成為溫馨的旅游驛站。
宜興在同級城市中第一個引進神州租車服務,構建起政企協同的旅游公共服務運營體系。旅游大數據分析得到創新應用,智慧旅游工程兩次獲評“省智慧旅游示范項目”。 推出免費旅游直通車,投資30億元新改建總長100余公里的旅游公路,建設兩處隧道,以省內最高分獲評“四好農村路”全國示范縣。
旅游引領助力綠色發展。宜興堅持把生態作為旅游發展本底,最近3年來,實施污染防治重點工程844項,關?;どa企業286家。實施礦山環境整治項目60個。
宜興的水質優Ⅲ比例、空氣優良天數比率較2016年分別提升41.5、25.7個百分點。依托優良生態、加快旅游發展,宜南山區實現了從窮山惡水、殘山剩水到青山綠水、金山銀山的蛻變。太湖治理成效日益彰顯,總投資200億元的大拈花灣項目成功落戶。結合沿太湖畜禽水產養殖整治而打造的“丁蜀鎮蓮花蕩農場及周邊環境改造項目”,入選“江蘇人居環境范例獎”。
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。宜興把旅游發展作為串聯鄉村產業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態、組織振興的紐帶,投入21億元組織完成3324個自然村的人居環境綜合整治,并創新出臺集體經營性用地管理、農家樂星級標準等政策。2019年,宜興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,較2012年接近翻番,其中旅游鎮村超3.7萬元。
立體營銷打響旅游品牌。確立并持續打造“中國陶都,陶醉中國”城市旅游品牌,推出“茶禪四月到宜興”“金秋十月醉陶都”兩大旅游主題活動,成為宜興旅游的鮮明符號。常態化舉辦陶文化節、素博會等重大活動。
全域旅游是引領產業轉型、提升城市品質、增進民生福祉的戰略選擇,是用新發展理念推動宜興生態、經濟、社會、文化全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。
宜興市于2016年11月被列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。并對照有關規定,于2019年7月被列為第二批江蘇省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。近年來,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創建工作,緊扣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的目標和要求,采取注重“全市域”布局的協同推進、堅定“全要素”整合的路徑選擇、突出“全產業”打通的發展取向、強化“全方位”參與的格局構建等一系列極具宜興特色及創新精神的做法,收到了實實在在的創建成效,呈現出鮮明的創建亮點。
需求導向創新體制機制。宜興成立了黨政主要負責人為“雙組長”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,建立市旅游發展管理委員會、聯席會議制度及安全生產文化旅游專委會。設立副處級建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管理辦公室、副科級建制的旅游監察大隊、事業單位旅游信息中心。
新組建省內規模領先的城建文旅集團。組建涵蓋全市涉旅企業的“1+8”旅游協會組織機構,不斷提升專業監管、行業自律水平。通過體制機制的集成創新,困擾宜興旅游發展多年的格局“低小散”、力量“不聚合”等問題,正在得到根本性的解決。
敢為人先加速政策突破。宜興出臺23項集成政策,建立重大旅游項目主要領導帶頭招引、掛鉤服務及全程代辦等制度。在雅達陽羨溪山和窯湖小鎮兩個重大旅游項目推進過程中,建立了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,市、鎮、部門領導掛鉤聯系的項目服務機制,每個月項目現場開協調會,破解制約項目推進的難點和堵點,落實各類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。最近3年來,宜興引進億元以上旅游重大項目22只、總投資662億元。
爭取省公安廳試點,為鄉村民宿頒發特種行業許可證315張,有效解決了民宿發展涉及的消防等合法性問題。推出“重大項目供給一批、鄉村旅游租賃一批、礦坑修復改造一批、產業轉型騰挪一批、環境治理整治一批”的旅游用地“五個一批”工程,新增旅游項目建設用地3434畝,有效保障了用地需求。
一鎮一特豐富旅游業態。宜興開展“兩區同創”,陽羨生態旅游度假區于2018年成功創建成國家級旅游度假區。立足陶、竹、洞、茶、禪、紫砂、名人等多元文化,推動各鎮、街道發展城鄉融合、各具特色、和而不同的旅游業態。鎮級各有旅游主題和特色節慶,宜興獲評“長三角最具魅力旅游特色小鎮群”,形成了產業融合、一鎮一特、一村一品的全域旅游新格局。
分級布局確保服務質效。創新旅游公共服務,建設市鎮村三級全域旅游服務網絡。市級層面的市全域服務中心,整合了市假日旅游指揮調度中心、市旅游咨詢中心等平臺功能,為游客免費提供景區活動、交通導乘等各類旅游咨詢服務,承接散客、團隊旅游地接服務,同時提供精品旅游路線、導游服務及私人定制旅游方案等服務,成為溫馨的旅游驛站。
宜興在同級城市中第一個引進神州租車服務,構建起政企協同的旅游公共服務運營體系。旅游大數據分析得到創新應用,智慧旅游工程兩次獲評“省智慧旅游示范項目”。 推出免費旅游直通車,投資30億元新改建總長100余公里的旅游公路,建設兩處隧道,以省內最高分獲評“四好農村路”全國示范縣。
旅游引領助力綠色發展。宜興堅持把生態作為旅游發展本底,最近3年來,實施污染防治重點工程844項,關?;どa企業286家。實施礦山環境整治項目60個。
宜興的水質優Ⅲ比例、空氣優良天數比率較2016年分別提升41.5、25.7個百分點。依托優良生態、加快旅游發展,宜南山區實現了從窮山惡水、殘山剩水到青山綠水、金山銀山的蛻變。太湖治理成效日益彰顯,總投資200億元的大拈花灣項目成功落戶。結合沿太湖畜禽水產養殖整治而打造的“丁蜀鎮蓮花蕩農場及周邊環境改造項目”,入選“江蘇人居環境范例獎”。
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。宜興把旅游發展作為串聯鄉村產業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態、組織振興的紐帶,投入21億元組織完成3324個自然村的人居環境綜合整治,并創新出臺集體經營性用地管理、農家樂星級標準等政策。2019年,宜興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,較2012年接近翻番,其中旅游鎮村超3.7萬元。
特別是為不具備發展第二產業的經濟薄弱村增強了“造血”機能、實現脫困轉化,突破了制約、探索了路徑。楊巷大米種植、加工和銷售,成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典范,農業休閑旅游發展如火如荼。洑西村“龍頭企業+村級協會+合作社+農戶”的鄉村旅游聯合體模式,加快了強村富民步伐,該村功創建成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。
立體營銷打響旅游品牌。確立并持續打造“中國陶都,陶醉中國”城市旅游品牌,推出“茶禪四月到宜興”“金秋十月醉陶都”兩大旅游主題活動,成為宜興旅游的鮮明符號。常態化舉辦陶文化節、素博會等重大活動。
全域旅游是引領產業轉型、提升城市品質、增進民生福祉的戰略選擇,是用新發展理念推動宜興生態、經濟、社會、文化全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。
宜興市旅游專家委員會通過集體分析認為,宜興在示范區創建工作、城市發展路徑選擇、全域旅游發展初衷等層面具有顯著的引領和帶動效應。
文章來源:海外網